一、关汉卿籍贯之谜
关汉卿是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名人,金元时期的杂剧启首,戏剧鼻祖。可大师到底生于何地?有人说南,有人说北,有的道东,有的道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此以来,关汉卿的出生之地成了千古之谜。历史记载大致说法有五:一是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薄》说他是“大都人”;二是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编撰的《祁州志》卷八《记事杂说》,说他是“元时五仁村人”;三是元末熊自得所写《析津志名宦传》,说他是燕人;四是《解州全志》、《山西通志》、《元史类编》记载的他是山西解州人;唯有第五种说法还是受到专家学者的首恳,曾参加《元史》编撰的晋府右长史在其所著的《元史补遗》中说。关汉卿是解州人,这与前文化部长田汉先生说的比较相近。他说关汉卿生于解州,长于平阳(今临汾),流落大都(今北京市),又客居临安(今杭州),后卒于今河北安国。田汉先生虽说的较为具体,生于解州,但解州周边那么多乡,又有若干镇,还有不少村庄,而关汉卿到底诞生于何乡何村仍旧是谜。
惟有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关圣帝君之后裔关英才从关原头的关氏宗祠中意外发现一部清道光年间的《关氏家谱》,其内祥尽记述了这一段历史,才明确详细的回答了这个千古之谜。现录其中一段于后。家谱记载:“圣祖关羽第四十三代后裔关从义,金大定年间(二六一年——二八九年)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迁至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关从义在关原头生有四子:长子关佰元、次子关仲元、三子关叔元、四子关季元。关季元又生三子:长子关汉卿、次子关汉弼、三子关汉佑。从圣祖关羽算起,关汉卿应是关羽第四十五代后裔。自此关汉卿生地之谜才算有了个详尽具体的回答。应该说这个句号划的准确而圆满。
二、关汉卿与蒲剧
关汉卿为蒲剧发展起到了播撒种子,护苗生长、施肥培土,发展壮大的作用。由于关氏对元杂剧的首创发展,在农村有了相当的影响,凡有红白喜事的人家及逢年过节闹社火,成群结对的人群,手舞 足蹈,敲打锣鼓,嘴里振振有词,兴高采烈,搞喜庆,如此一来,慢慢有了戏剧表演雏形。
蒲剧发源于运城永济蒲州一带,绝非偶然,更有其必然性。先由元杂剧说起:历史上金元时期,是元代锣鼓杂戏、说唱艺术的起始和兴盛时期,当时的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非常繁荣,特别是山西晋南一带最为突出。我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山西就独领风骚,占了三家,著名的杂剧《西厢记诸官调》、《窦娥冤》、《梧桐雨》、《倩女离魂》等分别都是金元时期的山西人董解元(解州人)、关汉卿(运城临猗人)、白朴(河西县人)的代表之作,加之异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加上地域文化的属性特点以及本土作家的艺术创造,使得山西成为中国戏曲的唯一发源地。
发源于永济的蒲剧当然离不开山西戏曲艺术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戏剧文化艺术土壤。可以这样说,正是金元时期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所开启的锣鼓杂剧、说唱艺术“高台教化”的民间普遍性为蒲剧的产生创造了必然而有利的原始条件。到了明代,永济成为蒲州行政机构所在地,明代初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应天府(今南京明前首都)明惠宗朱允炆自焚而亡。为达到清君侧之目的,燕王朱棣杀死了明惠宗身边所有反他的文臣武将,一个不留。当时惠宗身边有一位老师名叫方孝孺,燕王非常赏识仰慕他的人品及学识,极想让他为其所用,当他的老师。但忠于惠帝的方孝孺则认为燕王“臣弑君”实属不忠不仁,大逆不道,而坚决不肯!燕王大怒,则下令将其弑之并株连九族。方孝孺的门生们觉得燕王太过残忍,故群起而公开声讨,要为其师尊讨个公道。燕王哪里容得,遂下令再追加株灭方孝孺一族,成了株灭十族。又对方孝孺的门生采取个别处置,其余大部分执行流放,要知道被流放的人犯是绝无自由意识和自由行为的,地方官也必须尊崇燕王的旨意,让他干什么他就必须干什么。实际上被流放的方孝孺的门生们到了蒲州地面,历史事实是各个成为了“乐户”,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吹鼓手”,当地谁家如有红白喜事,“乐户”们为了糊口,只好前去为事主吹吹打打,增加点热闹气氛。
各位看官请注意,可千万不敢轻视小瞧了这些不起眼的“吹鼓手”,他们可都是皇上的老师方孝孺的高徒门生,各个均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尽管都知道自身的身份低贱,而且都在当地官府的制约之下,拼尽全力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在做“吹鼓手”的时候,不仅把自己的命运甚至生命全部融入蒲州这方沃土,而且把所从事的职业亦融入到地域文化之中。恰在这一时期,深受金元杂剧艺术的影响,蒲州地面正好亦流传着极有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锣鼓杂戏,每逢时令节气,锣鼓杂戏的艺人们就会在官家的主导下进行迎神赛会或社火表演,故而“乐户”们每每在观赏当地艺人的精绝表演时,于惊羡与感叹之余,又与他们演奏的音乐曲牌进行了巧妙的艺术融合,于是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在蒲州地面民间萌生了雏形!这一新的突飞猛进的艺术创造就是蒲剧的前身——乱弹。原先那些锣鼓杂戏的艺人们觉得这一新生的乱弹曲牌在艺术上更高一筹,非常热爱,当然不会排斥,而是热爱有加。后来随着艺术创造的不断升华,艺术队伍的融合壮大,蒲州乱弹逐渐走向平阳各州府县。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蒲州乱弹已是成熟的地方剧种了。当时有一位蒲州人杨博在朝为官,把家乡戏——乱弹带到京城进宫表演,王公贵族们哪里见过这样精妙的民间艺术,个个看的心花怒放,称奇叫绝!由于乱弹艺人们表演时枣木梆子敲的清脆响亮,故而王公贵族们便将杨博的家乡戏称为“蒲州梆子”。自此,蒲州乱弹不只有了这个响亮而好听的大号,更因唱红京师,影响越来越大,达到了鼎盛。著名的艺人有薛四儿、侯俊山、祁彦子、郭宝臣。很值得一提的是郭宝臣这位前辈艺人曾多次进宫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表演献艺,慈禧赏赐了郭宝臣黄马褂,并赐戴四品顶戴花翎的殊荣,这成了“蒲州梆子”一段特别光荣的历史佳话,流传至今!再后来“蒲州梆子”的更大影响与贡献,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梆子剧的诞生发展与繁荣!因此各地梆子戏均称“蒲州梆子”为“开山鼻祖”。
“蒲州梆子”这个地方戏曲艺术,发端于民间最底层,再登到最高层的大雅之堂,真可谓:一路走来一路歌,步步艰辛非寻常啊!
在清朝时,“蒲州梆子”就名伶荟萃,各具风采,特别像郭宝臣前辈,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说白清越沉爽,吐字清晰流畅,表演生动传神,与当时的京剧名家谭鑫培齐名。其它诸位的艺术特色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民国末年特别是建国以后,我临猗出现的表演艺术家及大师级人物更多如繁星,群星灿烂。如蒲剧表演艺术大师王秀兰就是其中最为杰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解放前七八岁时,即唱蒲剧又精秦腔,且以《柜中缘》唱红西安。记得她初回山西献艺,一到她出场,瞬间全台灯光大亮,台前的桌裙椅褡以及帐幔等饰物全部焕然一新,而且所有饰物均分别绣着很显眼的王秀兰三个大黄字,在饰物上红里透着鲜黄,格外耀眼,人未出场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尖叫声,鼓掌声,当时在全国的各大剧中种的演员,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仅此一人。她为何能以享受如此待遇,因她扮相俊秀,风采照人,唱腔优美,吐字清楚,字字入耳,再加之她塑造人物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表演落落大方、细致入微,特别是后来塑造的关汉卿的名著《窦娥冤》中的窦娥,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不敢断言,空前绝后,但敢说空前二字绝不为过。
解放后,全国第一次举行戏剧汇演,王秀兰就以《蝴蝶杯》中“藏州”一折中饰演的胡凤莲一角,一举夺得全国二等奖。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等诸多社会兼职,令人可尊可敬!当时的蒲剧大师还有不少,如:袁筱婷先生(艺名月月鲜)是王秀兰大师的老师。工小旦兼演丑旦,在西安名气不小。袁云龙先生,工小生,先是在省蒲与王秀兰、筱月来、段韶玉、筱凤兰等名家搭档,后随团转至临汾地蒲。王云山先生先在陕西省晋凤社,后回山西在临汾民声蒲剧团,后随团转至浮山县曙光蒲剧团,演老生,兼丑角。中青年一代有张巨,在运城市蒲剧团工作,现为业务副团长,工须生,功架特好,把一个贩马的艾迁演活了,观众甚为称道,同时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团长。新秀卢新茹现在河东蒲剧团工作,工小旦、青衣,很勤奋,扮相秀美,唱腔委婉动听,每唱一段掌声连连,不绝于耳,特别是近年专程到临汾、运城拜谒了筱爱娜、王秀兰大师,全盘继承了筱爱娜的看家戏《三上桥》,王秀兰演的优秀剧目之一《窦娥冤》,深得二位大师的真传,很受欢迎,影响很大,可以说,此两出戏已唱红三晋。更有眉户表演艺术家潘国良先生,现为临汾蒲剧院副院长兼眉户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从小进临猗眉户剧团,文革中因故转临汾戏校,毕业后分到临汾眉户团,工小生,他是近年来戏曲演员接触影视最多的优秀者之一,他塑造的角色,生活与艺术结合的恰到好处,表演不瘟不火,分寸感极强,特别是唱腔,字字入耳、句句中听,你听他的唱就像是抿了一口千年茅台,醇香绵长,满口流香,回味无穷,韵味绕梁。你再闭目细品,像整个人都飘飘欲仙,雾中云上!别说戏迷,就连蒲剧表演艺术家孔向东先生都在认认真真地学他的“省城住院两月半”,参加赛事,并参加“走进大戏台”。由此便可见一班,他的唱腔到底有多么精道,不言自明了。
程根虎,很小就参加眉户剧团,后随团转至临汾市眉户剧团,工小旦,以《卖水》中的梅英,《楼台会》中的英台红遍晋南,名噪一时。卫本善,教员出身,因喜爱戏剧,弃教从艺,和程根虎同时转入临汾眉户团,以《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两兄弟》中的弟弟,红遍运城临汾两地,很有名气。
字数有限其他艺术家就不赘述了。
三、关汉卿和眉户
由于锣鼓杂戏的影响,不仅蒲州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地方戏——眉户艺术也应运而生,特别是解放后,党的正确指引,临猗眉户剧团(原名猗氏歌剧团)成立了,说来也巧,她初成立时的团址,正好就是在距离关汉卿的故居关原头仅半里之遥的杨原头村北的关帝庙,这岂非天意?亦或是巧合?初始,全团上下,吃于斯住于斯,庙虽破败不堪,全团努力打扫收拾的倒也可人,生活清苦,工资没有,服装道具自己制,从家拿,赶台时,戏箱大伙抬,乐器自己扛,饿了啃干馍,渴了嚼冰块,大伙却毫无怨言,赶台途中还是欢声笑语。你唱他哼,其乐融融。成立伊始,为了配合土改,赶排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血涙仇》等剧目,为配合婚姻法的宣传,又排了《梁秋燕》、《大巧与三巧》等剧目,为宣传统耕统销又排了《粮食》、《不能走哪条路》等剧目。合作化前夕,赶排了《迎春花开了》,为配合镇反运动,又排了《中秋之夜》、《红松矗郇阳》、《两颗铃》,三中全会后,党先后在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我们创作赶排了《胡乐乐传》,县委要树立模范饲养员,我们又创作了《一颗红心》(已故仙凌阁老师执笔)等。总之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我们积极相应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作出了一个编演现代戏剧团应有的贡献。
我临猗眉户剧团在数十年的磨爬滚打排练演出中,渐渐培养造就出了一批青年新秀、表演艺术家大师级人物。王灿、杨文霞既是演员又作导演,直至退休,他们夫妻为剧团移植、排导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剧目,真可谓剧团的功臣。已故剧作家导演仙凌阁,他为剧团创作了《一颗红心》,不仅演红三晋、名震京华,还拍了戏曲艺术片,誉满中华大地。剧团的升格与声震中华,应有他一半功劳,值得敬佩。
已故老团长王俊杰,既当团长又搞作曲,还兼改编剧本,有《汾水长流》、《一颗红心》(合作)《红松矗郇阳》、(执笔创作)等。他又是一位公认的好团长,大半生呕心沥血,剧团多次进京,三拍电影,他的功劳不小,值得所有同志怀念,编剧郭啓龙先生先是演员,后改编剧,他创作的剧本有《红心朝阳》(与韩刚合作)、《黄土情》、《儿女奇缘》(与高建红合作)、《云散月圆》等为剧团立下汗马功劳。已故表演艺术家闫志杰、任供,王满喜、张昌祥、景雪凤等他们都各具自己的特点,唱腔美,戏路宽、表演大度细腻,都给观众留下永远难忘的美好记忆!近年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张俊芳,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挣死牛”,是剧团的老黄牛,演起戏来肯卖力,生了孩子,不出满月就上台。《苦菜花》她演母亲重头戏,在运城,白场加晚场连演四场,病累交加,实在支持不住就输液打点滴,拔下针头再上台,精神可嘉,难能可贵。她戏路宽,正旦老旦都能演,而且是个个出彩,特别是《打碗计》中的老婆,《梁秋燕》的二嫂,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眉户表演艺术家郭高计,国家二级演员,杏花奖得主。他的特点是戏路宽,长相俊,嗓音浑厚,唱时还带点美声,听来让人难以忘怀。他塑造了不少非常成功的角色,小生有《梁秋燕》中的刘春生,《金沙江畔》的金明连长,《女儿的心愿》中的石头,反派有《三世仇》的伪法院院长,《红灯记》中的鸠山,《三月三》中的刁连长等,各个人物刻划的形似神亦似,入木三分,令人难忘,特别是舞台剧与电影艺术片《唢呐泪》中的木敦,更是好上加好,令人叫绝,凡有演出,只要他一冒场,观众即哄堂大笑,掌声雷动,人们都忘了他的大名,干脆直呼木敦。
眉户表演艺术家范琳,国家二级演员,杏花奖得主。这位艺术家特点更突出,他长的魁梧,擅演干部,往台上一站,不化妆也是一位体貌伟岸的领导干部,他唱腔更是一绝。他嗓音浑厚、中高低全优,唱的好听,吐字清楚,轻唱时如潺潺细流,高亢处如同狮吼,欢快时让人拍手,高亢悲恸处令你心酸泪流,真是让人过瘾,听他不够!他塑造了诸多干部形象,如《云散月圆》的赵振山,《书记家宴》中的县委书记,《一颗红心》中的队长等都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领导干部,毫无娇柔造作之感,真是棒极!
1960年《涧水东流》中李英杰饰刘来虎(右)王秀兰饰李小兰
姚巧玲:运城戏校眉户班毕业,转临猗眉户剧团,工小旦兼青衣、老旦,曾演过《山风》中的女一号,后又塑造了《黄土情》中的春英,特别是《打碗计》中的老婆,令人称道。以上各角色分别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第七届年会优秀表演奖及山西省戏校汇演大奖。
荆俊:工小旦,从小参加临猗眉户剧团,后调省军区文工团。她饰演了众多角色,如:《梁秋燕》中的梁秋燕,《金沙江畔》中的珠玛,深得好评,特别是《云散月圆》中的英兰,获山西省建国三十周年汇演优秀表演奖。
杨强、王彩燕夫妇:先说杨强,工小生,塑造了《山风》中的男一号,《留下真情》中的男一号,均得好评,该长的清秀,扮相俊美,特别是《山妹》中的山妹哥,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其妻王彩燕,运城戏校眉户班毕业转临猗眉户剧团,工小旦兼青衣。塑造了众多角色,均属上乘。《山风》中的春花,《姊妹崖》中的妹妹,特别是《唢呐泪》中的小燕,相当出彩。她嗓子好,唱的委婉动听,动作自然大方不做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此角荣获全国“金三角”汇演优秀表演奖。
李崇喜:国家二级演员,运城戏校眉户班毕业转剧团,工小生兼须生。塑造过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梁秋燕》中的刘春生,《三月三》中的高洪亮等,尤其是《唢呐泪》中的喜春。刻划的憨厚可亲,表演大度,不落俗套,唱腔委婉,余音绕梁,给人以美的享受。
1990年 《唢呐泪》中饰李英杰常胜 张俊芳(右一)饰雪娥
还有很值得大加赞颂的几位戏曲音乐艺术家:董茂元,学校毕业参加剧团,先是乐队的琴师,他的演奏相当有水平,特别是演奏出来的眉户味实在谜人,至今无人超越,更可敬的是她孜孜不倦,自学成才,设计音乐(谱曲),曾参与《苦情》、《打碗计》等多部大小剧目的音乐设计,他为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李奶奶、铁梅包括鸠山的唱腔设计堪称一绝,如李玉和的“提蓝小卖拾煤渣”、李奶奶的“痛说革命家史”、李铁梅的“听奶奶讲革命”等都是非常符合剧情与人物又非常好听的段子。唱起来郎朗上口,回味无穷,至今仍有人赞不绝口!
姚得利,学校毕业参加剧团,先是演员,工小生,锻炼数年又报考山西大学音乐系,深造数年,回团后又专搞音乐设计,为剧团设计了多部大小剧目,《打碗计》、《家庭公案》、《三月三》、《山花》、《水往高处流》等均获好评,如《打碗计》、《女儿的心愿》等均获省级大奖。
韩长荣:高中毕业参加剧团为琴师。板胡拉有滋有味,自学成才搞设计,也曾为剧团谱写了多个剧目的音乐,如《家庭公案》、《山凤》、《山杠爷》等均获好评,他为《唢呐泪》伴奏,拉板胡拉到北京,拉到国务院,直至拍电影,真是头道板胡一把手,除却长荣再少有。
张峰:教员出身,从临猗第一高校调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兼临猗眉户剧团名誉团长,因其爱蒲剧音乐,所以调到临汾蒲剧院任音乐导演,故蒲剧院所演的剧目他均参与创作谱曲,功劳很大。后来,临猗眉户剧团赴长影拍摄《涧水东流》、《一颗红心》都专聘他来谱曲,特别是《涧水东流》中的不少名段,皆出自他手,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功不可没!
1960年 《梁秋燕 》中饰候下山,任洪(中)李英杰饰梁老大, 郝淑玲(右)饰梁秋燕
奇才王本正,不光曲子谱的好,还有一手好书法,先任临猗艺校校长后任文化馆长,也曾专聘去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涧水东流》谱曲,影片中的“一群姑娘把渠挖”,便是他的杰作。
戏剧音乐家范斌,出身教师,临晋文化馆调临汾五一剧团任音乐导演,后调临汾眉户团,曾聘到临猗眉户团为《两涧之间》(《涧水东流》前身)谱曲,给观众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
他们均可称为戏剧音乐艺术家。
闫慧芳她扮相美,嗓子好,唱的好听,耐人寻味,且回味无穷。她所扮演的各类角色鲜活,备受好评,最为突出的是《山妹》的山妹,她大龄演少女活灵活现,光彩照人,把一个山村少女演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一举夺得梅花大奖,为眉户剧团争得了很大的光荣,可喜可贺!
表演艺术家还有李英杰,人称其眉户大师,活着的闫逢春(已故蒲剧须生泰斗,他独创的翅、须、发、鞭至今无人可及,只能望其项背)。他也有戏路宽的特点,老、中、青、反均可表演,且各个典型惟妙惟肖,雅俗皆宜、讽趣幽默,他嗓音浑厚,吐字清楚,不管是造型表演,也不论是唱喜悲歌,均得专家及观众极高评价。特别是他塑造的《一颗红心》中的模范饲养员许老三,《涧水东流》中的刘来虎,《唢呐泪》中的唢呐艺人常胜,还是《云散月圆》中的田老二和《胡乐乐传》中的胡乐乐,均分别被拍成电影戏曲艺术片和电视戏曲艺术片,影响甚广。不少唱段至今也还非常流行,走在街上或田间地头,不时会听到有人哼唱:“大黄牛把我望”或“更深夜半人声静”(《一颗红心》许老三唱段)“工作十年多,那一件为着我”(《涧水东流》刘来虎唱段)以及“二宝那个龟孙太可恨”(《唢呐泪》常胜唱段)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李英杰还是山西省五、六届人大代表,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曾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第六、七次剧代会。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运城眉户)代表性传承人物,又是眉户界的领军人物。
临猗眉户剧团自成立以来,坚持编演现代戏数十年如一日,在全国3000多个剧团中独树一帜,曾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等多种奖励。它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最早的八个团体会员之一。还曾被戏剧同行戏称为:编演现代戏的“急先锋”;“敢死队”;“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等。为此我等感到自豪。近几年,在剧团新一代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又培养出了一大批戏剧新秀。
杨俊鹏,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荣获山西省杏花奖等殊荣,团长,主演,很有开拓创新精神,既是一位好团长,更是一名好演员。不光自己唱的好,演的好,还把剧团打理的有条有理,上任伊始,便排了好几出紧扣时代脉搏,深得观众喜爱的好戏,有《半把剪刀》(移植),《顾家妈妈》、《如意店》、《张古董借妻》以及创作防控疫情的《祖国在召唤》、《婚姻阻击战》等。
秦红州副团长,“杏花奖”得主,国家二级作曲。他自学成才,孜孜不倦,成功的创作谱写了许多剧团编排的新剧目的曲谱,不光曲子新颖好听,符合人物剧情,还为剧团节约了很大一批资金。“二级演员卫程红、许腾飞、郑佩、陈华、雪琴、王靖、郑凡、曹苏龙(副团长)、静茹等等,他(她)们不光嗓子好,长相俊,表演细腻到位,分别得过“杏花奖”“龙门奖”等不同奖项,陈华是秦腔优秀剧目大赛优秀奖的得主。令人可喜可贺,剧团不愁后继乏人了。
临猗眉户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工,在几十年拼搏,特别是六七十年代艰苦奋斗,多次代表山西省戏剧界到华北、去北京、西安、金三角等地去参加调、汇演,取得好评,影响深远,六进北京,不,还应加上李英杰于1995年应山西省文化局邀请和蒲剧大师王秀兰去参加全国中老年“宝中宝”杯汇演,共是七次进京。这次全国性的汇演要的是名团、名戏、名段、名人。周恩来总理当年看了昆曲《十五贯》曾经说过一段话:一出戏能救活一个剧团,可以救活一个剧种。(大意指昆曲团和昆曲剧种。)因《一颗红心》一九六五年撂红京城,随后又拍了电影,发行全国名声倍增,它自然就成了名戏,戏中的唱段“探槽”当然是名段了。团随戏名,临猗眉户剧团就成了当之无愧的名团,而我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成了名人。所以,三十年后的一九九五年便责无旁贷的去参加了那次汇演,并荣获特等奖。此次汇演王秀兰和苏俊祥是彩装表演《少华山》中“烤火”一折,苏俊祥荣获“牡丹奖”,王秀兰荣获“特等奖”,李英杰是彩唱《一颗红心》的精彩选段“探槽”,荣获特等奖,这次汇演算是为山西运城临猗露了脸,争了光。
临猗剧团七次进京、三进国务院大会堂、政协礼堂、为几代领袖华国锋,江泽民,李先念,胡耀邦,周恩来,邓小平,朱老总,彭真,罗瑞卿,张治中,李雪峰等演出并合影留念,可算是风光无限。拍了电影拍电视,拍完电视灌唱片,中华大地遍流传!这真是:齐力奋斗坎与坷。血泪汗水抛洒多,历尽辛酸艰难过,一路辉煌一路歌,感谢党的好领导,感恩“鼻祖”护佑多!
人家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临猗眉户剧团在数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长河中,遇到那么多坎坷,碰到过不止三五次的巨大灾难与风险,都能大难不死,起死而回生,从艰难走向顺利,又从顺利走向辉煌,我时常隐隐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推动护佑着我们向前奋进。而这股神奇巨大的力量,正是来自戏圣关汉卿神灵的庇护,否则,又将如何解释,这当然是一种潜在的意念上的奇思妙想,抑或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他自然而然的就与关汉卿大师之神力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凡在剧团苦斗过的同仁都坚信不疑。
(作者简介:李英杰,1938年生于山西临猗县王寮村。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眉户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眉户)代表性传承人物。1954年9月参加临猗眉户剧团,历任导演、团长、副团长、名誉团长等职。其中主演的眉户剧《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泪》等剧目被拍成戏曲艺术片,放映全国,曾轰动一时,家喻户晓。) |